导读:本文是由甘肃省甘南州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2019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前沿论坛”在北大顺利召开'的内容
2019年11月17日,“2019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前沿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顺利举行。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主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李军院长,北京市海淀区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官雅,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李万峰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贾积有教授,副主任吴筱萌教授,主办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教授,以及朝阳区、海淀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教师及全国各地骨干教师代表、学习科学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人员、相关专业师生共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同时进行了高清直播。
尚俊杰教授主持
阎凤桥院长致辞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致辞。阎院长指出,教育科学研究应注重从实践中来,学习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学科,目的是让教育研究指导和促进教育实践,它的出现与发展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它能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对神经科学、脑科学等进行研究能够促进教育研究更加科学。阎院长同时还指出了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希望会议能够促进关于学习科学研究的对话交流。
李军院长致辞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李军院长在致辞中谈到,学习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其跨学科性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有效的学习,从而让我们能利用学习科学知识设计更好的学习课堂,创建更好的学习环境。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与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合作,引进学习科学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对促进教师发展、提高学生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军院长认为学习科学对基础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与教师发展的融合势在必行,将学习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使教师从经验教学向科学施教转变。
宋官雅副院长致辞
北京海淀教科院副院长宋官雅在致辞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与学习科学进行融合,建立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的理论框架和培养模式,形成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共同体。海淀区教师学习科学素养培养项目,让学习科学理论走进中小学实现落地实践,教师自主进行学习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并利用学习科学理论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
贾积有教授主持
Dor Abrahamson教授发言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Dor Abrahamson教授的作了主题为“A New World: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the Sensorimotor Roots of MathematicalReasoning”的演讲,围绕感觉运动与数学推理,从感觉运动理论、具身实验设计、眼动追踪技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感觉运动在数学学习和数学推理中的应用。数学推理是一种感觉运动,数学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想象性的结构,通过模拟自然的学习,建立一个系统性的引导性活动,来进行感觉运动的控制,发展已有的感觉运动能力。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能够捕捉并了解到学生头脑中的想象结构。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研究应该重视教师的教育和培养。
陈文莉教授发言
陈文莉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从合作到协作:科技和教学法支持的课堂知识建构。陈教授首先提出为什么要进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能够在互动中为学生提供支持,合作是协作的基础,要从合作推向协作。陈教授又介绍了一些支持课堂协作学习的新型信息工具,如头脑风暴工具,讨论板与社交媒体、协作思维导图等。陈教授强调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其所在的团队致力于做能影响课堂实践的研究。随后,陈教授又介绍了关于技术支持的协作论证和其团队开发的APPLETREE系统,旨在提升学生的参与、沟通、批判等21世纪技能。
吴筱萌教授主持
周加仙副主任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周加仙副主任的报告主题为脑科学与有效教学。周主任提到,教学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有效教学研究包括神经科学、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三个层面,教育神经科学把学习者的外在行为表现、内在心理过程和内在生理机制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完整人的研究与培养。周主任介绍了神经科学的产生背景和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有效教学应具备三条核心标准,老师的知识比学生多、老师应付出代价教学生、在有效教学下学生学得更好更快。随后,周主任介绍了脑科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学的前提是采用预测-传授来探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有效教学需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肖睿院长发言
北大青鸟教育研究院院长、课工场创始人肖睿的主题报告围绕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开。 肖院长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人工智能是一种研究工具和实施工具,用人工智能研究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会有新的发现。 肖院长介绍了大众媒体、学术界和工业界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人工智能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经历了准备、推理机器、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以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几个发展阶段,而如今获得技术和应用突破的人工智能,主要是指基于大数据的深度神经网络系统,及基于统计学习方法的机器学习技术。 随后,肖院长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产业图谱、深度学习技术的主要应用、数据智能的应用原理、一些容易混淆的核心概念以及深度学习目前的主要困难,从人才发展、理论发展、技术发展、工程发展和应用场景方面谈了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展望。 最后,肖院长从人才培养等角度谈了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认识。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侯兰主持
甄丽老师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的甄丽老师分享了其应用学习科学理论的实践。甄老师首先提出了来自教育一线的困惑,包括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如何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期,以及如何适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未来教育变革等问题。但是关于自我、家长、社会的困惑都应该聚焦到学生的学习,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接着甄老师分享了其从理论到实践的研修的过程,包括五天专题讲座、两个落地工作坊、三次读书沙龙和四场入校实践,实现自己的“学习科学”知识结构从散点型到链条型再到层级型。甄老师进而通过对一节英语课的探讨分享了其将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最后甄老师提出了建议与展望,提出要在教学中实现迁移,从基于事实的教学提升到基于主题进行教学,通过不断学习“学习科学”理论知识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胡秋萍主持
柳素英老师发言
陈经纶中学崇实分校的柳素英老师分享了其通过游戏化教学把低年级音乐课堂引向科学与高效的教学经验。柳老师首先谈到基于学习科学的游戏化教学与低段课程改革实现有效融合,需要以学习科学的视角来研究低年级音乐课程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游戏化学习环境。接着柳老师结合自己的音乐课堂经验分享了基于学习科学的游戏化教学给低段课堂带来的影响。基于学习科学的游戏化教学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活力、增强音乐学习体验、促进课堂学习互动、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和启发学生的智力等。柳老师谈到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游戏内容,多激发学生参与,将游戏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游戏让学生融入音乐作品的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和背景。
北京大学张露主持
梁林梅教授发言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梁林梅教授的主题报告为应用学习科学促进专业发展。梁教授首先介绍了哈蒂关于“可见的学习”的研究,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见的学习”中,“可见”是指让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可见,使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可见,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思路,从而使学生成为自己的教师。可见的学习中,核心要旨是必须保持学习的优先地位,将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影响作为思考教学的根本,如果教和学是可见的,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教师的教学激情最重要,教师需要具有指导性和影响力。梁教授接着谈到学习中情绪的重要性,学习是在认知、情绪和生理层面进行多层次信息交流的过程,我们不能将学习和情绪分开考虑、不能将情绪视为学习的从属部分、不能将情绪作为学习的干扰因素,情绪是整体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最后,梁教授谈到对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关注正在从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及高校的学术殿堂向基础教育领域、向教育实践延伸和拓展,学习科学让我们重新反思教和学的关系,对教学实践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刘哲雨博士发言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哲雨博士的主题报告围绕深度学习如何从实验室走进课堂展开。刘博士首先介绍了其研究体系为理论阶段、实证研究、关于脑机制的研究,以及成果推广,介绍了深度学习从实验室走进课堂的几个要点,包括概念要厘清、要素为抓手、评价分层次、实践有依据和考量更全面。刘博士提出要还原“深度学习”的由来,在研究过程中控制研究深度、研究广度和研究规则,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前,首先要明确深度学习的评价体系。在建立深度学习评价模式时,要严防把深度学习做成二元论,因为很多时候基础学习阶段是深度学习的基础,深度学习是一个十字交叉的结果,应注重分析深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考量。接着,梁博士介绍了关于深度学习的几项研究和实践,包括面向深度学习的复杂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面向深度学习设计课堂反思活动的研究、面向深度学习开展计划引导活动的研究,以及基于深度学习核心要素的评课框架建立等,从面向新知理解、面向迁移和问题解决、面向思维发展和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和评价。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夏琪主持
肖海明老师发言
肖海明老师的报告主题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与计算思维培养实践。人工智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重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业快速发展。学生对于人工智能学习兴趣强烈,但是普遍理解比较浅显,学校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普遍遇到四大难题,包括课程体系缺乏、课程实施成本高、师资不足和缺乏评估体系。随后,肖老师介绍了其所在团队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开展的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研究,该研究致力于制定适应中小学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的人工智能教育目标体系,厘清计算思维内涵,形成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素养测评体系,设计并应用具有普及性应用价值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从开发人工智能教育目标模型、设计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系列丛书和感知AI的实验工具,到开展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人工智能培养模式、培养计算思维的学生项目实践过程和计算思维测评研究,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并致力于将实践模式进行科普与推广。
胡若楠老师发言
胡若楠老师的报告主题为《中国学习计划报告(2018)》解读,包括什么是学习、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和如何促进学习三部分内容。胡老师首先介绍了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开展的一项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关注儿童的动机、情绪智力培养和注意力的刻意训练,是学习有效发生的前提,父母参与有益于学生发展,父母应在交流和理解中进行规则的树立。此外,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还针对高等教育卓越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探索如何促进学习。最后,胡老师总结到,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应利用新理念和技术创新促进学习。
圆桌论坛讨论
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未来学校联盟秘书长曹培杰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婧婧、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北京陈经纶中学崇实分校校长高殿君、北京顺义西辛小学集团校长朱秋庭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编辑部副主任焦丽珍进行了主题研讨,围绕学习科学与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
刘雨昕秘书长总结
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秘书长、平治阅读总经理刘雨昕对大会嘉宾发言进行总结并发表了体会与感想。刘雨昕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有事物都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产生理论。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也呈现出两种趋势。北大学习科学实验室将进行跨学科、跨学校的合作研究,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组织研究共同体。他希望能够团结海内外的优秀研究人员,共同围绕学习科学,展开长期全面的研究工作,通过揭秘中国学生深层的学习机制,为我国教育的未来提供更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世界全球化的明天培养更多卓越人才,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实现谱写更加绚烂的华章。
【后记】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是国际上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和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脑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众多研究领域。简而言之,学习科学主要就是研究:“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地学习?”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15年正式成立了学习科学实验室,希望联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共同开展学习科学研究。为推进教师学习科学与教师发展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拟共同举办高水平“学习科学与教师发展前沿论坛”。论坛旨在让一线教师系统了解包括脑科学、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学习分析等的理论知识及应用,搭建领域内知名学者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学习科学的研究者参与深度研究,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主题发言,并展开深度研讨。
责任编辑:
编辑: 甘肃省甘南州
本文网址:http://db1x.com/news/84028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甘肃省甘南州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一线导报网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