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育大恐慌下,普通人的命运与出路
稿源: 搜狐教育 编辑:湖北省宜昌市 时间:2021-02-07 13:01:22

导读:本文是由湖北省宜昌市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原创教育大恐慌下,普通人的命运与出路'的内容

原标题:教育大恐慌下,普通人的命运与出路

孩子,出路,南京,家长,普通人,命运,录取率,尼德罗,高考,大城市,观点评论,孩子,陈立群,南京,马云,罗斯高

■文|尼德罗

给尼德罗打 call

近期,南京正推进减负政策,内容大抵是:“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突击检查学校,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抵制花里胡哨的课外辅导,只能用教材配套的教辅”。

该政策一出,南京本地的家长纷纷表示“已疯”,有人更是喊出了“减负=制造学渣”的说法。

南京的减负政策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只不过因为身处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政策执行比较到位,所以引发的反响更为激烈。

孩子,出路,南京,家长,普通人,命运,录取率,尼德罗,高考,大城市,观点评论,孩子,陈立群,南京,马云,罗斯高

在很多“小镇”(三到八线城市),教育局虽然也强调减负,但基层的执行就是走走过场,甚至出现基层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校老师和家长“通力合作”的场景。

城市越发达,家长越善于自我施压

南京家长对减负的恐慌,表现为几点,例如“江苏是高考大省”、“985录取率很低”。实际上,江苏是除了北京、上海之外聚集了最多985、211高校的省份,分别为2所和11所。

孩子,出路,南京,家长,普通人,命运,录取率,尼德罗,高考,大城市,观点评论,孩子,陈立群,南京,马云,罗斯高

2018年,江苏的211录取率为5.19%,排在全国省份中游,985录取率为1.14%,排在各省倒数第二,与河南差不多。

但考虑到江苏省经济发达,很多考生即使分数够上985,如果去不了南京、北京和上海的985学校,也宁愿选择省内的211学校,毕竟像南航、南邮、南审这样的专业院校,不管是不是211,就业状况都非常之好。

所以,南京家长用一个985录取率较低来叫苦,这是置真正的高考难省——河南、山东和广东于不顾。

当然,南京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恐慌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越是高考录取率高的地区,教育恐慌程度越高。例如京沪都是优质教育资源密集城市,但这两个城市的家长一出马,其他城市家长的焦虑指数都只敢争第三。

大部分中产家庭孩子都上不了985

由于社会阶层的流通渠道日益收窄,卖茶叶蛋的再也不可能干过搞导弹的,所以投资教育,投资孩子,成为绝大部分人无形中调整的投资策略。

不过,这里要做一个阶层区分,但凡顶级精英,包括党政高级干部、著名企业家、大牌教授、知名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凭借权力、财富或对专项教育资源的掌握,在孩子教育层面都不需要太过焦虑。

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焦虑,主要是教育资源的获得,并不包括亲子关系的建设,此为另一个话题。

所以,新闻报道中参与讨论的家长,主要是处于社会中间阶层的家长,包括大量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事实上,真正焦虑的就是这批家长。

孩子,出路,南京,家长,普通人,命运,录取率,尼德罗,高考,大城市,观点评论,孩子,陈立群,南京,马云,罗斯高

顶层和底层的家长,要么资源丰富办法多,要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总之,他们都不会在孩子身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正如南京家长所担忧的,江苏省考生985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多一点,也就是88个考生才录取一个,如果再加上中考分流掉40%左右,实际上从小学开算算起,一个孩子考上985的概率大概在1/146。

不管家长怎么拼,不管孩子怎么努力,绝大部分孩子肯定是上不了985的。但是,上不了985就是世界末日吗?显然并不是。君不见,清华北大每年退学的孩子都在几十个到上百个不等。

再好的大学里,也有学渣,或者虽然学习很好,但综合的工作能力、心理素养、道德感知未必超越一般水准。

阅读与体育:普通孩子逆袭的秘诀

在过去,高考一度被看作是改变命运的唯二条路(另一条为参军),但在今天,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上大学并不困难。这在客观上也稀释了上大学的意义。

说得直白一些,考上清华北大的90后,基本上也不可能靠自己在北京买房。但在过去30年,中学毕业生在北京买房的比比皆是。

更重要的是,高校所能提供给孩子的改变,赋予孩子的能力和信心,也在不断下滑。今天的大学,师德沦丧的程度超出人想象;今天的大学,对社会重要问题的回应速度之慢令人失望;今天的大学,对知识的垄断资格正在消失。

所以,如果把眼光放长远,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能上好大学固然很好,但如果在比拼应试上消耗了大量元气,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那反而得不偿失。

孩子,出路,南京,家长,普通人,命运,录取率,尼德罗,高考,大城市,观点评论,孩子,陈立群,南京,马云,罗斯高

孔子说“因材施教”,实际上暗含着一个背景,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所以,今天中产和工薪阶层的家长,需要做的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就是仔细观察、总结孩子的特点。通过日常的生活、玩乐、与人交往,观察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不同的孩子可能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成长过程,99%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清两点:第一,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第二,我的孩子在某一两个方面颇具特色。

那些孩子主动学习,热爱考试的家长,就可以努力培养孩子参加高考,因为他们的孩子很可能是985大学的有力竞争者。

那些明显对学习不感冒、厌恶应试高压的孩子,则需要父母为他量身制订一套培养方案,进行差异化竞争。

当然,这里很考验父母的学习新东西的能力,也需要父母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更考验父母内心足够淡定,要经得起攀比体系中的各种“比较”。大部分家长都折戟在一开始,因为受不了其他孩子那么优秀,自己孩子那么愚笨。这些家长在社会生物学意义上,也就被正式划入了百合科-葱属-韭菜种。

除了培养孩子的特长,普通家庭的孩子还应该具备两大最基本的习惯。一是阅读,二是运动。

阅读几乎是一切学习最高效的手段,可以让一个人快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并促进更大量的思考;运动是提升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素质的捷径,长远来看,想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就需要每天运动一小时(清华大学宣传语)。

乡村孩子有希望,中国社会才有稳定

对于普通人来说,绝大部分时候,考虑的都是如何解决眼前的麻烦。但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一生真正的麻烦往往不是眼前的,而是成年之后。而且,成年以后的那些麻烦是无法被自己控制的。比如说,巨大的阶层鸿沟带来的社会性隐患。

回到阶层分析的框架,上层社会对社会动荡的躲避能力要远远高于普通人。真正受到社会动荡影响的既不是上层,也不是下层,而是中间阶层,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

在中国,还有20%的孩子生活在乡村偏远地区,他们连最基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也不能确保。当南京的孩子为减负而感到忧愁,这些孩子却面对着教师短缺的问题,课外辅导班,那是从未接触过的天外之物。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罗斯高在中国调查研究几十年,他的团队收集了全国13万农村孩子的资料,统计显示,有27%的学生贫血,有33%的学生肚子里面有寄生虫,还有25%的学生近视但没有佩戴眼镜,根本看不清黑板。

为了改变偏远乡村的教育困境,罗斯高提出了“早教课堂”的方案。但“此早教”非“彼早教”,主要内容是教乡村的父母、爷爷奶奶一些基本的育儿知识,包括健康、睡眠、运动等等。罗斯高相信,只有乡村孩子的体力、智力发育不拖后腿,才能解决后面的一系列问题。

还有一项我十分感兴趣的数据,却没有搜到相关资料,那就是农村儿童的手机使用时间和成瘾性依赖调查。在智能手机急剧下沉的这几年,从身边案例来看,农村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令人担忧。

由于缺乏父母的控制,大量孩子将时间花在网游上。用一位乡村教师的话来说,“现在的孩子都不打架了,因为大家都时刻盯着手机”。

沉迷网游,不上高中,早早打工,缺乏认同。如果中国有几千万这样的95后、00后,那么中国社会的未来就极度让人堪忧。

就像马云说的“北京上海的教育很好,但它不代表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很高”,一个国家真正的稳定基石,是最底层的人有学上,有工作做,对未来有憧憬。

反哺乡村教育,城市精英责无旁贷

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是,中产阶级的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和底层孩子同一条船的命运。

所以,还是马云说的“乡村教育好,中国教育才好”。于是,马云退休后把主要精力投身到乡村教育事业上。

孩子,出路,南京,家长,普通人,命运,录取率,尼德罗,高考,大城市,观点评论,孩子,陈立群,南京,马云,罗斯高

如果说过去20年,马云主要是在创造财富,那么未来几十年,马云的使命则主要是消除风险。只有让偏向乡村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中国社会的动荡几率才会下降。当然,乡村孩子不能接受南京家长认同的那种教育,否则,乡村只会变成另一个教育畸形发展的城市。

在杭州,还有一位重磅人士也投身了乡村教育,并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时代楷模”的荣誉。这位时代楷模就是陈立群。

陈立群从浙江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30多年的老师,成了浙江省学军中学的校长。退休后,陈立群选择扎根西南,到贵州省台江民族中学当一个校长。仅仅通过3年的时间,陈立群让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面貌焕然一新,他带去了沿海的教育管理经验,也带去了对教育的重视和热情。

马云、陈立群,以及大洋彼岸的罗斯高教授,本质上他们都是社会精英。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基于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和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乡村教育进行反哺。这样的人当然不只有杭州有,在北上广深,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精英开始对乡村教育进行反哺。

从这一层面出发,中国的教育需要做两个层面的反省:

第一个层面是作为家长个人层面,是否真正做到了仔细观察孩子,结合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制订更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而不是仅仅是随波逐流,逼迫孩子与千军万马竞过独木桥;

第二个层面是国家层面,从政府到城市精英,有能力的机构和个人,有没有真正关注这个社会的风险所在,有没有真正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

只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善于观察、反思,我们的孩子和社会才能变得更好,我们的竞争与投入,才能真正彰显其意义。

责任编辑:

编辑: 湖北省宜昌市

本文网址:http://db1x.com/news/804657.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湖北省宜昌市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一线导报网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