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女大学生在室友饭里放20粒避孕药|“这是我送的毕业礼物。”'的内容
作者:叨姐
01■
洒在饭里的避孕药,
她说是送给室友的毕业“礼物”
网上曾有一个帖子,一位女大学生非常骄傲地“自爆”:买了二十粒避孕药,磨成粉分批放进了两个室友的饭里。
有人对这种行为发出一万个问号,她倒好,说其中一位室友已经吃了四粒了;
并且打算在接下来一个月里,让两位室友吃完这二十粒避孕药,一粒不剩。
之后还假惺惺地说,大家表面上还是好朋友,这是毕业季她送给室友的“礼物”。
这女生是傻吗?不知道后果的严重?
但 从回复看,她早就查得一清二楚:
如此明目张胆地害人,用“人渣”两个字来形容,叨姐都觉得是侮辱了人渣两个字。
一年一度的“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又要上场。
而“如何维持室友关系”这个话题很古老,但又从未过时。
叨姐从很多角度都写过宿舍关系,以前有人问过我何必翻来覆去地写。
但你们不明白,只要有读者和我倾述这些的时候,那些平静文字背后的灵魂,就会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想重申这个话题。
02 ■
遇到好室友的难度,
比找对象还难。
上面这句话,真不是叨姐瞎说的。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 4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寝室关系感到满意。
只要是住过宿舍、或正在上大学的朋友,你们可能都知道,和同学同居的几年时光,回忆可能很青春,但不完全都是美好的。
大学室友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无论是去百度还是微博,或是是知乎,搜索“大学室友”的词条,目之所及,大家永远都是槽点多于赞点:
叨姐随便打开一篇吐槽帖,里面的室友形象“百花齐放”,得寸进尺、自大自恋、邋遢善变等等,各有各的奇葩。
试想谁碰到这样的室友,大概都会崩溃吧。
@吴三九
我的室友,两年了没买过洗衣液和沐浴露,全是用我的。更奇葩的是,前几天我的眼霜被她拿去用了,她说:“先放我这儿,你想用的时候问我要”。
@椰奶白
我室友,把我爸给我寄的牛肉“独立小包装”,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拿给她的网友做面基礼物?还拿我的牛肉熬粥??发微博说吃的营养晚餐???
@萌萌
我室友每天蹭我的东西吃,还说得好听,说怕我长胖,帮我消灭?我用你来逼逼??
看到上面这些留言,叨姐的代入感太强,我的拳头已经开始紧握了!
叨姐也回想起了我的大学室友。
午餐时间,我下楼拿外卖,当时的她坐在电脑前打游戏;当我拿完外卖回到宿舍,她还在打游戏没错,只是手里多了包薯片。
刚开始我还觉得挺神奇,平常不怎么聊天的她非常热情地问我吃不吃薯片,我说“不用咯,我准备吃饭啦,谢谢”结果她反问:
不吃吗?不吃的话为什么要买啊?
我:???
原来她吃的是我桌上的薯片,中午打游戏打饿了,在宿舍看看有什么吃的,就顺走了。
这样的情况不只一次,她也随意用过另一个室友的口红,有一次吵起来,她说:你们也可以用我的啊,都住一个宿舍了,那么小气干嘛啊。
但是,让人舒服的相处都存在一个安全界限。在这个界限内,我们是亲密无间的,但在此之外,我们要给予彼此合理的空间。
一般人和家人、和情侣都还有边界,更何况室友?
但在一些人的世界里,似乎就不存在“边界感”这回事儿,总有那么些人一辈子都做不到尊重他人。
03■
保持适当的边界,
是最好的距离。
《欢乐颂》,堪称合租界的“理想国”,里面几个小姐妹的关系好到让很多人心生向往。
其中有一集,让叨姐印象深刻。
一天晚上,樊胜美回到家在客厅和“夺命”妈打电话,内容还能是啥,被妈妈催钱催钱催钱。
以为家里没人的樊胜美,挂了电话后直接在客厅大哭。
但家里并不是没人,角落里的邱莹莹和关关都听到了。
怎么办?冲上去安慰?隔空骂樊妈妈一顿?
都不是。
两个人在深思熟虑后决定: 如果樊姐不主动提起,我们就当不知道。
这在叨姐看来,没有什么比这更暖了。
她们懂得樊胜美,懂得樊胜美是自尊心那么强的一个人,需要这个外壳来支撑起她的骄傲,让她能继续地走下去。
当面戳破她的窘迫,可能比杀了她还要难受。
这个时候,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保持适当的边界,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安慰了。
同居关系就是这样,在朝夕相处的模式下,所有的不同会被放大,所有的缺点会被夸张。
所以大家都说校园就是一个有围墙的社会,寝室就是这个社会分配给你的小圈子。
你可能遇到与自己阅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的室友的,甚至三观你们都有可能不合。
而关系维护的秘诀,只有一个:尊重。
04■
与人相处,
还是看那品性的最低处。
在尊重的前提下,才有资格去判断室友是点头之交,还是一路上的朋友。
四年有太多的变数可以发生,可以是同一个人从朋友半路变仇人,也可以宿舍六人五个群,一半是路人,一个视为对头,剩下的是朋友。
有不少人来问我:叨姐,那我到底应该怎样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心?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让叨姐想起了陈虻讲的一件事儿。
陈虻是柴静的老师,曾经央视著名的制片人。
有一次,一个编导问他:
“那××都出国了,为什么不让我出国,我也做过××片子,我那片子做得也挺好看的。”
陈虻回答了这么一句话:
“我衡量一个编导,不是看你做得最好的片子,而是看你做得最差的片子。最差的片子是什么样子,那才代表你的水平,最好的片子没准是蒙上的。
你说你打一枪,嘣,打十环上了,蒙呗。你最差的一枪都打八环,那才表明你的水平真的是高。”
在《奇葩说》上,薛兆丰也说过差不多的观点:
“你能不能跟一个人结婚,愿意不愿意跟一个人结婚,不是看人生最高处,而是看最低处。不是看这个人最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而是看他最低处时你是否还能接受。”
把陈虻与薛兆丰的理论,延伸扩展到一个人的“人品”和“素质”上,其实也是成立的:
与人相处,最终看的还是那品性的最低处。
在判断这个人值不值得深交时,不是看他最好的时候有多好,而是看他最坏的时候有多坏。
因为在这些时刻,往往最能暴露一个人的底线。
生活中会遇见很多事儿,如果你见过TA生气、愤怒、落魄、与你或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的样子......
你觉得可以接受,那你就可以跟他继续交往;反之,无法理解无法接受,那就多拒绝、多避开。
好在,朋友的选择权就一直在自己手里。
当然,有很多室友永远都没有办法互相成为朋友,因为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彼此的爸爸。
玩转大学作者简介:
叨姐:玩转大学专栏作家叨姐,能毒舌不装逼,会剁手的老司机。微信公众号:玩转大学(ID:daxue101),全国150万大学生的秘密基地。
责任编辑:
编辑: 匿名
本文网址:http://db1x.com/news/1047993.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匿名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一线导报网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