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原创华南师大胡小勇教授:重视学生数字化学习创新素养与自律性的培养'的内容
5月16日,在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北师大出版社)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主办、科大讯飞承办,搜狐教育独家媒体支持的“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生如何高效学习”线上公益活动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胡小勇做题为《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何处去?》的主题分享。
以下是胡小勇教授演讲实录,有删减。
非常荣幸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做分享。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被按下快进键,突然之间登上了我们整个教育领域的C位。随着各大中小学校陆续复学,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复学之后,在线教学何处去?
极限生存,在线教育在危机时刻当大任
2月,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倡议。3月2号,我们华南师范大学开始在线教学。可以说,这一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是在非常极端的环境下,或者可以称为极限生存的环境下,突然之间走到前台,并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无疑给我们全国1600万名中小学教师,和2亿多中小学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非常时期在线教学出现了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客观来讲,在线教育负重而来,还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次疫情期间开展的在线教学和平时的信息化教学不太一样,平时的信息化教学,师生在场,辅助智能化手段开展教学,而这一次是师生异地相处,所以在教学计划上是有所区别的。
据我们所观察的和我们得到的一手数据综合来看,中小学教师主要面对以下4个挑战:
1. 平台技术:如何人机合一,自如用好技术?
在1月底到3月初,我接到了非常多的电话,咨询哪个平台比较好,哪个平台比较稳定之类的种种问题。客观来讲,我用了10多个在线平台、直播工具基本都差不多,诸如网络卡顿、网课翻车等等现象大同小异,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老师们慢慢适应了,就可以运用自如。
2. 教学方式:在线教学,应该如何组织?
就中小学来说,我们建议在线教育的模式要收敛,不要五花八门。在高校,我们则建议尽量多样化。需要明确的是,在线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线下课堂搬到线上。
3. 教学设计:如何留人留心,取得好效果?
老师在网上上课,学生听得见,人留在,但心未必在。很多老师抱怨,平时课堂上,学生都在神游,在线环境下,可能学生连摄像头都不打开,能不能留住人都要打个问号了。怎么留人更留心?做好教学设计很重要,在线教学设计和面授的教学设计有非常大的区别。
4. 教学评价:如何评价在线教学质量?
在线教学进行了一个阶段,效果如何?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成为未来趋势
回顾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我们的老师大致经历了从技术适应期到教学有感期,不同于线下课堂上看着学生的眼神就可以调控课堂节奏,线上教学面对的是显示屏,怎么适应在线教学的场景,做到融合提升,例如在线互动的设计等等,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虽然大中小学逐渐回归校园复校复课,但在线教学还会长期存在,线上线下融合(OMO)的混合式教学将兴起,并成为未来的常态趋势。
随着学校陆续组织返校,线上教学如何顺利过渡到线下课堂也面临非常大的考验,有10个建议可供复学参考:
1. 提前做好在线学业水平的复学摸底检测,了解同学们这段时间通过在线学习,目前学业水平处于哪个阶段?
2. 提前开展单元化的在线教学设计,做好从线上教学到线下教学的过渡衔接。
3. 复学上好三堂课,防疫指导+心理辅导+爱国引导。
4. 开一个主题班会,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5. 组织学生做在线学习成果展示,可以分别以个人、小组、班级为单位。
6. 组织学校全学科、跨学科的集体备、授课。
7. 搞好小组学习,做好生生互助,引导学生在教中学。
8. 精准教学帮扶,分众化在线查漏补缺。
9. 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10. 混合式教学,不要完全抛弃在线教学。
互联网+,改变了教师教研方式,提升了在线教学素养。从关注短期技术,回归关注长期教学。技术是手段,初心未变,好课,才有好的(课堂、在线)教学。能留住学生心的,不是所谓的技术和颜值,而是师者的人格、内涵、思考和智慧。通过智评、善导、乐教,培育学生学习的自律性和内在动机。
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大众对更加优质教育的追求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求教育质量要有非常大的提高。“互联网+”改变了教育服务的供给,线上教育有助于促进师资智力流转和教学资源共享,具有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价值。我们要发挥制度优势、不忘教育初心,用在线教育的“小切口”,撬动教育资源配置的“大改革”。
未来已来,很多职业会因为智能时代的发展而被改变,甚至消失,“教师“这一职业虽然不会被取代,但如何做一位智能时代的好老师,需要重新定义。
未来已来,重新定义“教师”:春江水暖,做智能教育风向的观察者;疑则有进,做智能教育问题的深思者;充电蓄能,做智能教育知识的学习者;知行合一,做智能教学行动的践行者;人机协同,做弥合智能鸿沟的摆渡人;伦理养成,做智能文化创新的引路人;守正立德,培育智慧生存的时代新人。
(关注“搜狐教育”获取更多教育信息,微信ID:sohujiaoyu。若有意洽谈搜狐教育采访、合作等事宜,请发邮件至cpcedusohu@sohu-inc.com)
责任编辑:
编辑: 匿名
本文网址:http://db1x.com/news/1012030.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匿名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一线导报网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